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时间:2023-12-19 13:44:23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篇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篇

  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给了中国家庭教育当头一棒。这是一部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一部经过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下面是cnfla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今天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明明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最终却让这份爱演变成了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四个家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在家通过网络下军旗,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而在训练营里的泽清完全不像他母亲说的那样: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的家庭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以暴力,而母亲则会说一些刺耳的脏话,在训练营老师家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母亲还在外面不回家,父亲在抱怨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时候自己也是什么都没有做。

  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改变孩子的过程中,也通过家长学堂来改变父母,其实,改变父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改变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因为在现在的大学里,不管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你推开宿舍的门,总会有吸烟的、玩游戏度日的,我不去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同样努力,起码不能比他们差;他们同时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能更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也许,有效的沟通与倾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把架子放下来,并且明白,孩子的快乐交给孩子自己去定义,让他们去失败、去跌倒、去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我爸说我是他的命。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在父亲心里面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压力。因为这份爱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想,无论是谁,都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时间。无论其他人与你多亲近,无论你们之间是夫妻、是亲子。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且亲子之间健康的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

《观看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